一、需求/背景

随着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,信息设备的大量投入,在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管理中分散着多种专业的管理系统:机房动力环境监控、能耗管理、门禁管理、资产管理等系统,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,容易形成信息孤岛,如何高效统一管理成为了众多用户面临的难题。
传统机房监控系统相对简单,展示效果不够直观、透明,缺少动态展示,实时性不佳,无法满足管理人员对数据中心“集中监控、统一管理”需求,数据中心作为数据的载体,需要得到高效智能的管理。
为了应对数据中心面临的管理复杂、抽象、不直观等难题,仁和科技提供一套3D机房可视化系统,基于3D可视化进行全方位管理与运营,所见即所得,从而提升数据中心用户管理体验及效率。

二、产品概述

该系统以资产管理为核心,对数据中心从建筑环境、基础设施到IT设备进行统一管理,提供直观高效的3D仿真展示功能。在资产管理基础之上,整合动环监控、视频监控、门禁系统等数据,实现数据中心运行状态集中可视化展现,提升整体运维管理效率。让相关管理人员清晰直观的掌握企业有效信息,实现透明化与可视化的管理。 可视化管理能让企业的流程更加直观,使企业内部的信息易于表达、理解和传播,从而消除运营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认知偏差和监管盲区,实现管理的透明化,提升过程可控度。概括起来说,可视化管理就是“将需管理的对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体现”。

三、产品特点

四、核心功能

环境可视化
从地图层级开始,对数据中心园区,包括动态天空、土木园林、花草流水,建筑空间进行可视化仿真。支持地球级的分布展现,可推进展示全国背景地图,从而展现全国范围内多个数据中心的分布全景,实现一平台多数据中心的集中管理和3D可视化展示。
机房可视化
系统可以三维仿真展现数据中心整体面貌,并展示出温湿度传感器的位置以及监控数据。系统内置云图生成算法,通过温湿度数据自动生成可在三维空间连续切片的温湿度云图(需要监控点位达到一定密度)。用户可以根据设定温度查询符合温度条件的机柜信息,并直接定位到三维场景中。
机柜可视化
客户可以选择查询某个机房或者机房的某个区域范围,对范围内的U位空间进行容量统计,显示总空间,已用空间和使用率等指标,并以不同颜色标识机柜的空间容量。
U位空间可视化提供两种展示方式,一种是彩色U位体块方式,可分割、清晰显示空闲的U位位置;另一种是水晶柱方式,可直观显示空间资源的消耗比例,并支持与其他容量同时显示。
U位空间、承重、功耗等机柜容量指标可以联合查询并形成组合视图。
配线可视化
可以通过3D界面,清晰展示配线链路,协助客户的日常配线管理工作。协助客户识别业务层问题,迅速定位到设备及配线位置。智能计算起止设备和端口之间的可能路径,自动计算相关跳线所需的物理线缆长度,方便运维人员现场操作。
监控可视化
有效进行自动化板卡资源管理,直观、实时的跳线维护和问题跟踪,端口流量异常报警、应用系统报警、应用系统故障定位、应用层到物理层,端到端的全方位3D可视化及故障定位。
IT资产管理可视化
三维可视化的IT资产管理和维护,细粒度的设备型号和编码管理,IT资产的空间分布位置及信息直观展现。

环境可视化 机房可视化 机柜可视化 配线可视化 监控可视化 资产可视化

环境可视化 从地图层级开始,对数据中心园区,包括动态天空、土木园林、花草流水,建筑空间进行可视化仿真。支持地球级的分布展现,可推进展示全国背景地图,从而展现全国范围内多个数据中心的分布全景,实现一平台多数据中心的集中管理和3D可视化展示。
机房可视化 系统可以三维仿真展现数据中心整体面貌,并展示出温湿度传感器的位置以及监控数据。系统内置云图生成算法,通过温湿度数据自动生成可在三维空间连续切片的温湿度云图(需要监控点位达到一定密度)。用户可以根据设定温度查询符合温度条件的机柜信息,并直接定位到三维场景中。
机柜可视化 客户可以选择查询某个机房或者机房的某个区域范围,对范围内的U位空间进行容量统计,显示总空间,已用空间和使用率等指标,并以不同颜色标识机柜的空间容量。
U位空间可视化提供两种展示方式,一种是彩色U位体块方式,可分割、清晰显示空闲的U位位置;另一种是水晶柱方式,可直观显示空间资源的消耗比例,并支持与其他容量同时显示。
U位空间、承重、功耗等机柜容量指标可以联合查询并形成组合视图。
配线可视化 可以通过3D界面,清晰展示配线链路,协助客户的日常配线管理工作。协助客户识别业务层问题,迅速定位到设备及配线位置。智能计算起止设备和端口之间的可能路径,自动计算相关跳线所需的物理线缆长度,方便运维人员现场操作。
监控可视化 有效进行自动化板卡资源管理,直观、实时的跳线维护和问题跟踪,端口流量异常报警、应用系统报警、应用系统故障定位、应用层到物理层,端到端的全方位3D可视化及故障定位。
IT资产管理可视化 三维可视化的IT资产管理和维护,细粒度的设备型号和编码管理,IT资产的空间分布位置及信息直观展现。

五、系统架构

六、用户收益